紫荊1997

瑞士建博物館,向草帽致敬

来源:環球時報    发布时间:2023-04-27

f6269fc217b3bba0c41d8761d6484d0du5.jpg

【亞洲文旅網訊】瑞士北部沃倫市有一座編織博物館(如圖),館舍不大卻完整展現了一個瑞士人熱愛的行業200多年的興衰史,講述了瑞士人特有的稻草情緣。

編織博物館全稱為“弗賴阿姆特編織博物館”,主要是向瑞士北部德語區阿爾高州弗賴阿姆特地區的稻草編織行業,尤其是草帽編織致敬。19世紀,該地區用當地農作物副產品稻草制作的精致帽子及其裝飾品,馳名歐洲並逐漸引領世界潮流。稻草,這種不起眼的材料成為200多年來蓬勃發展的行業基礎,最初是家庭手工業,最終發展成影響深遠的國際業務。

博物館位於一處開放式的公園內,是一座環境清幽的別墅。進入博物館一樓,觀眾可以通過多媒體介紹了解稻草編織業的發展曆程。據考證,稻草的手工編織並非當地首創,而是源自亞洲和埃及,經由意大利和希臘傳入歐洲。最初,稻草編織也非女性的專利,從業者多為男性。瑞士多山地,特別是在阿爾卑斯山區,冬日長期積雪封山,交通不便。在漫長的冬季農閑時節,手工編織稻草是農民們打發時間的休閑活動。漸漸地,女性和孩童也加入編織大軍。編織的花樣越發豐富。

在博物館二樓,觀眾可以看到過去手工制作的一些簡易木制器械,這是編織的輔助工具,看上去類似紡車,可以提高勞動效率並提升編織品的精細度。

實際上,瑞士曾經一度是歐洲的紡織中心。特別是瑞士東北部的聖加侖地區,自中世紀開始,就幫助瑞士成為歐洲刺繡和紡織的重要地區。直至今日,據報道瑞士的繡品和蕾絲一直是香奈兒、迪奧等著名國際時裝品牌的寵兒。弗賴阿姆特地區的草編也是如此,在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精致小巧的帽子配飾。很難相信那些手指大小的繁複“蕾絲”花樣,實際上並不是機器加工出來的,而是手工編織而成。

博物館內有一個大型的地球儀,觀眾可以從上面看出,當地的草編帽子及飾品,如何通過國際貿易的網絡行銷世界各地,引領國際風潮。從奧黛麗·赫本到費雯·麗等女明星,都曾創造出頭戴草帽的經典形象。當然,草帽並非女演員的專屬。柯克·道格拉斯在《梵高傳》中,再現了梵高名作《戴草帽的自畫像》中的經典形象。這也表明,數百年來歐洲人對時尚的追求,始終離不開那一頂草編的帽子。

通過博物館的展示,人們能夠了解稻草編織技術與蕾絲設計的結合,成功地將稻草從作為柴火以及垃圾的命運,逆襲為黃金般珍貴的出口產品。到了20世紀後期,尤其是從70年代開始,隨著世界加工制造業重心的轉移,稻草編織作為一個行業在瑞士逐漸沒落。為了防止這些珍貴的傳統手工藝消亡,作為傳統和曆史的一部分,當地人決定建一座博物館,紀念曾經的輝煌。1976年2月26日,弗賴阿姆特編織博物館正式建成,作為稻草編織技藝的永久展示場所。

為了吸引及陪伴前來參觀博物館的小觀眾,編織博物館還設計制作了專門的吉祥物——查格麗。這是一個留著多條辮子的孩童形象。查格麗的發辮形象,不僅是為了好看和好玩,實際上,編辮子與稻草編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稻草的加工,從晾曬和幹燥開始,挑選出色澤和尺寸都合格的原料後,要用水浸濕讓其變軟,然後才能編織。最簡單的手法與給小姑娘編辮子一樣。編織的股數越多,工藝和手法也就越複雜。據介紹,將長長的發辮盤在頭頂,曾經是瑞士女孩子非常喜愛的發型。博物館的草帽作品中,也有看起來像金黃色發辮的作品,女孩子戴上它,仿佛頂著一頭金色秀發。

實際上,編發辮的手法影響的不僅是稻草編織業,瑞士有名的辮子面包很顯然也是受了發辮的啟發制作出來的。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推薦閱讀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