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2023年3月25日下午,《“生命的環扣與疊加”:何紅英、李猛繪畫藝術雙人展》在瀞園美術館開幕。該展覽由成都靜濤金石書畫博物館、瀞園美術館、塊莖藝術主辦,瀞園美術館、塊莖藝術承辦。藝術評論家、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永強擔任學術主持,瀞園美術館館長張靜濤擔任展覽策劃,四川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獨立策展人鐘舒擔任策展人。展覽將持續展至4月9日。
左起分別為李猛、鐘舒、何紅英、馬一平、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鄧宇民、張靜濤於瀞園美術館合影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展出了何紅英和李猛兩位藝術家的70餘幅作品,是兩位藝術家對繪畫生涯的階段性思考,旨在展示藝術家對生命時間建構的寫照,用藝術作品闡釋各種隱喻與轉譯。展覽的特殊性在於用一種輕松、熱情和回歸的繪畫心態表達生命,進而在繪畫的多種體裁下,保持對形象與圖像的嚴肅思考。包括展出時間、內容與體裁等都被視為對一段逝去時光的正面回應與積極表達。
本次展出的何紅英的作品包含了國畫、油畫、丙烯繪畫等,借描繪動物來表達戲謔、幽默、慵懶、調皮、惱怒等等的生命感受,隱喻著人性諸相,可以從繪畫中清晰看到藝術家自己的人生態度與理念。一方面擁有巴蜀之地的樂觀基因;另一方面,與一切談笑風生,笑看風雲。在《風》系列裏,是憨態可掬,萌態勝出的熊貓;在《川話》系列中,可以看到《溜了》《搞定》《誰稀罕》等說“噻話”古靈精怪的熊貓。名畫系列用熊貓(“潘噠”)對名畫人物的效仿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在《phone雅頌》這張描繪合照的作品裏,動物們神態有趣、若有所思,這種擬像的表白恰如對手機自拍時代的回應與調侃。動物在她的繪畫中被賦予了新的性格特征,張揚著繪畫樂趣與對生命的樂觀對待。
展覽現場
展覽另一位藝術家李猛卻營造著一種靜謐的悄然美學。本次展覽作品分為兩個系列:其一,《瀞園淺語》系列是以瀞園內大景、小景作為繪畫對象,用一種氣定神閑的暢遊模式,描繪瀞園古典園林中的置景、石刻、空間之中,在時間中沉澱。其二,是對石窟、石刻藝術的創作系列,用一種切割空間的類似立體主義造型的繪畫語言重組建築空間,與前者形成鮮明對比。李猛在《瀞園》系列中捕捉到一種“拙”的美學,而在《禪境》系列裏卻用大刀闊斧的筆觸闡釋了“勢”的張力。
展覽現場
如果說何紅英是用生命的熱烈與強度來打開“沉默的硬殼”,那麼藝術家李猛則是在描繪寧靜與幽思。各自精彩,動靜皆宜,在瀞園美術館的兩個展區像切入生命的棱鏡,折射出不同的生命體驗與闡釋主張。正如“生命的環扣與疊加”主題強調生命的遊弋、分明與藝術態度的主張,或樂活或淡泊。在起春風的日子,這場藝術雙人展無關立場,更像是一場審美的喚醒與撫慰。
展覽現場
觀展結束後,現場藝術家、策展人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了熱烈的座談交流。座談內容摘要如下:
馬一平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兩位藝術家我都很熟悉,今天看這個展覽非常感慨,因為紅英過去當書記的時候非常的操勞,但是她很平和,所以一直以來給大家印象是很親切的。我從他的作品當中,能看到他的一種天性,非常自我的東西,很溫馨的呈現在人的面前。他的作品跟觀者之間有一種天然溝通的因素,這點非常好。其實他也在做不同的嘗試,不管是哪一種嘗試,她都能夠把內心的東西釋放出來。不是在畫一種技術,藝術本身就是傳達人的這種心性情感,她的畫很明顯的表現出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紅英現在是一種很充實感覺,畫畫對她來說是一種生活的需要,我覺得一個人在面對繪畫這樣一種工作的時候,能夠呈現出這樣的感覺是特別可貴的。同時也能看到他在畫中的一種積累。她也曾經拜師學過畫,有基礎但是並不受約束。
李猛老師是四川年輕一代當中的一位新秀,他平常畫大量的風景寫生和一些小創作,這次看到這些小畫,我覺得有一種不同的感覺,能感覺到文化的沉澱,他的畫很明顯的就是把西方繪畫的形式和中國繪畫當中提取出來的一些感悟,通過他對繪畫語言的一種探索,以一種比較有個性的面貌呈現出來,給我的感觸更多。
所以這個展覽放在這樣一個地方很好,顯然這個瀞園的莊主是個很有文化品位的人,然後他們的作品放在這個環境裏,跟擺在一般美術館的那個展廳裏不一樣,就是互相襯托,就與展覽的主題所說的生命的環扣相契合高度的融合,感覺非常親切,不會像在美術館裏面有的觀眾就好會覺得與藝術的距離很遙遠,這樣的展覽觀感不一樣,作品也值得細細品味。
朱沙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美協油畫藝委會副主任
何老師借助動物的形象表達了他對當下現象的感受,給人一種幽默、詼諧、輕松的感覺。李老師很愛畫畫,他畫了很多年的風景畫,他現在的畫在之前的基礎上做了提煉壓縮,更精致了。兩個畫家的畫作放在一起有一種形式、畫的大小的對比,在今天這個空間的作用下,給人感覺上的一致性。
張群英 成都許燎原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
這次展覽相較於以往的展覽,何老師和李老師的想象力很豐富,此次展覽的作品把熊貓和其他元素,如熊貓、世界名畫相結合,建立起了連接,是非常有創意和新意的,並且有了很大膽地突破,非常滿意這次展覽。
董豔娜 成都藍頂美術館副館長
跟何紅英認識很多年,也知道她很喜歡畫畫,這次看到有這麼多的作品,很替她高興。特別是她將熊貓的形象跟很多畫作做了恰當地嫁接,使形象很深入、詼諧,看起來會讓人覺得藝術的趣味感就很強。
李猛老師的作品有部分畫的就是瀞園,跟去年公園城市藝術季時,李猛老師創作的遊園驚夢系列有相似性,用油畫筆觸來表現中國傳統題材,將中西風格做了巧妙的融合。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很生動、活潑,且具有很強的在地性。
李耘燕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我是西南民大的老師,主要負責繪畫教學。我覺得這次展覽的兩個藝術家都不錯,都各有各的特點。就像何老師的作品裏有一些我特別喜歡的東西,比如他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然後把自己的那個敏感、感受性的東西把它放到畫面上,很有意思。尤其是我覺得他工作那麼忙,然後還抽時間畫畫兒,看的出來是對這個藝術是由衷的熱愛。不但是自己畫畫,而且是在為藝術家做嫁衣,他真是無限的付出,這一點讓我覺得這點非常感動。我特別喜歡他這一次展覽的熊貓系列,還有貓這個系列。作品裏的表現、色彩、情緒都特別好,它不單不局限在某一個材料或者某一個這種風格上面,還有很多細節可以去觀看,這顏色的感覺構成也是能讓人有很多聯想。每個都有不同的特點,它既有就生活當中的東西,也有就主觀誇張的東西,它和畫面的這種構成也很有意思,表現很好看又很寫實。
張閱 澳中國際文化藝術教育交流促進會主席
李猛畫家我比較熟悉,李猛的油畫在成都乃至全國有他獨特的個性,現在已經這麼多年了,我們的油畫國畫的一些手法技法已經很成熟了,那麼就是說要怎麼去找到自己的個性呢?那就要靠我們自己,所以李猛應該是有想法的人,就是按照藝術家的角度上來講,有想法有情懷。
楊紹軍 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
我第一感覺是這個非常接地氣這個展覽,他好像不是在一個高大上的美術館裏,他是在一個我們非常具有一個生活氣息的場所,一個小公園,非常精致,畫也很精致,很接近於我們的這種生活狀態。像我認識何老師和李老師,他們雖然是非常專業的,並且他在藝術家當中他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就拿這批畫來說,也是在藝術界當中的一個引領,特別是油畫,讓我們大眾如何去更好的去接受油畫,就是中國油畫是吧?實際上中國油畫離大眾太遙遠了,現在就說很多人還不太更好的去認識它是吧?我們大眾更好的去認識的是國畫。何老師和李老師,反而他們的這種高大上的油畫走進了我們的平民的這種心坎裏邊去。我們看到它就是覺得很好玩,把這種非常專業的元素轉換成我們耳熟能詳的非常親切的這種感受裏邊去,就達到了這種繪畫的目的性。只要我們的繪畫沒有離我們百姓這麼遙遠的距離,反而感覺通過他這種藝術的呈現形式,讓我覺得真正達到了一種當代油畫這種呈現的這種它的意義或者方式來說,都是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發。我們畫一定要覺得它要好玩,特別是讓我們百姓覺得好玩,因為前面有一個時期是剛剛我們大眾在接受油畫的時候,我們認為它是高大上的,遙不可及的高高在上的,坐在美術館裏邊,大的美術館都讓別人感覺距離你太遠。就有很多東西就感覺很神秘,實際上我覺得神秘是可以的,因為你不太了解他當真正往後去發展的時候,他覺得他油畫也沒什麼,他無非像我們寫毛筆字像國畫一樣,他只是他的材料不一樣,表達的思想和他的審美的這種審美的這種視覺體驗它是相通的,一定要好看,一定要溫馨,特別是我們在這個時期當中,我沒有看到很美好的東西,覺得它很好玩的東西。通過藝術家他的這種非常專業的眼光和生命判斷把它呈現出來,實際上就何老師和李老師恰恰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我覺得最大的感悟就是非常具有我們生活的這種煙火氣息。
曾妮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何老師畫的熊貓結合了抽象的構成,非常憨態可掬,在何書記的畫中,她對《風雅頌》非常的贊賞,她認為《風雅頌》用國畫的形式表達一種幽默感來批判現實社會中大家對手機的使用,希望大家走進自然。
對於李猛老師的畫,曾妮老師對於李老師在現實主義中加入了構成表示了贊同,在平面化趨勢上結合了更多國畫筆墨,作品變得更加自由。曾妮老師覺得兩位老師的作品對她有很大的啟發。
唐波 藝術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藝術研究院副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
展覽整體的感受還是很新鮮的,尤其是他畫了一些成都熟悉的一些題材,比如這個熊貓,熊貓這個題材其實很不好畫,如果要畫出一點新意,其實比較難的,所以這個符號,這種題材表達,我有時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畫熊貓的很多,怎麼畫出一些特點呢?有一位著名成都畫家王春勇老師畫工筆畫熊貓,非常寫實,但是今天何老師的熊貓它是走的一個比較可愛有趣的路線,這個就讓我想到什麼呢?就是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很大的一個不同,它其實更多的就是要追求這種趣味的東西,我們都非常熟悉中國藝術,他對形還是不怎麼在乎的,所以蘇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論畫與形似,見有兒童鄰”,所以中國這個繪畫語言,其實很早就排斥單純對形的這種表達,它是希望通過這種題裁來表達一種生活的趣味,對生活的一些理解,所以從她的系列熊貓當中,我覺得非常親切,熊貓的表情,動作,其實就是跟每一個人生活的一些瞬間一樣,很有趣,很調皮,很可愛。其實藝術最終它就是要通過這種東西來感動人們。我們很難被日常的生活所感動,所以為什麼要看藝術,就是要通過藝術家對它們的提煉,然後用這些形象來感染我們,吸引我們來學習藝術或者欣賞藝術,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動力。如果我們要看熊貓,為什麼不去動物園去看而是去跑美術館來看它,其實區別就在這裏。
所以這也是有一定文化需求的人為什麼特別需要去美術館,去博物館看東西,這是因為要從中去感受背後的文化審美需求。從這些熊貓當中看到我們四川人生活的樂觀,豁達,輕松,愉快,這肯定是與我們四川人的性格呼應的。
張欣宇 “一欣一藝”
因為跟何老師認識很多年。但是第一次看到他做的他的作品,這次就讓我覺得非常的意外,因為第一次能夠在他的作品當中感受到他比較獨特的個人的一種風格,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藝術家。在自己的一創當中必須要去尋找和堅持的一個東西。
展覽現場,同時展示了何紅英創作的“熊貓”主題作品系列文創衍生品。
文創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