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林優龍】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假面舞有望在12月申遺成功,進而成為該國又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假面舞就是戴著面具表演的舞蹈(如圖)。與其叫舞蹈,還不如說是一場戴著面具玩的遊戲。戴上面具隱藏真正的自己,庶民假扮貴族、下人假扮主人,演員們通過舞蹈、動作、歌曲和對白等方式,生動而愉快、諷刺又詼諧地講述社會各時期的矛盾問題。
假面舞發源於民間,形式多樣而自由,隨著當地的風土人情變化而發展,表現了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假面舞作為時代諷刺劇受到民眾熱烈的追捧,遍布韓國各地,並各具特色。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河回別神祭假面舞和鳳山假面舞。河回別神祭假面舞起源於高麗時期,主要人物形形色色,有僕人、貴族、僧侶、老婦等,主要講述權貴階層和平民百姓的沖突與矛盾。
很多人把韓國的假面舞與西方的戲劇做比較。西方戲劇需要特定的舞臺設備,觀眾和舞臺是嚴格分開的;而韓國的假面舞沒有固定的舞臺,不僅不受場所的限制進行演出,連舞者也可能不是專業演員,觀眾也被邀請一起參與演出。以鳳山假面舞為例,表演前樂師們帶著“猴子”“獅子”以及老翁和貴族等演員遊行一圈跟觀眾互動,等把觀眾們都逗樂以後才走到指定地點開始正式表演。
假面舞中的假面在韓國的傳統中有著悠長的曆史。一般用於葬禮或祭祀的假面會在儀式後被燒掉,象征著驅除災難。後來,假面漸漸被用來在節慶活動上表演,作為表演道具被保存起來。
跟西方化裝舞會的假面不一樣,韓國的假面大多是紙或者木頭做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被誇張地表現出來,笑起來的嘴巴又大又歪,怒起來的眼睛又大又斜,甚至連五官都是不對稱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浮誇而表情扭曲的面具呢?據說,這表現了當時受統治階級壓迫老百姓的表情。
河回假面是韓國最古老的木制假面。傳說假面的制作者在制作假面的時候被愛慕的姑娘偷看了,因此犯了禁忌遭到神的懲罰吐血身亡,那個姑娘也隨之而死。
河回假面大體分女性假面(新娘、婦女和老婦)、男性假面(貴族、儒生、僧人和僕人)和動物假面三種。女性假面是一張橢圓形面帶笑容的臉,眼睛和嘴巴都是月牙狀,鼻梁很高,塗了腮紅和口紅。老婦假面的臉是黑紅的,臉上布滿皺紋,圓圓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和尖尖的下巴,展現出貪得無厭、言行粗魯的形象,象征著在父權社會中掙紮求生存的底層女性群體。
男性假面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和角色與女性假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例如,貴族的假面臉色是朱黃色的,濃眉大眼,鷹鉤鼻子,給人很強勢的印象。儒生假面的臉色是褐色的,同樣鷹鉤鼻子,圓圓的眼睛,眼角往上翹,怒氣沖沖的樣子。
盡管假面舞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但韓國年輕人很少關注如何保護與弘揚這種藝術。專家建議把假面舞的故事性與其誇張的打扮應用到現代舞蹈當中,賦予現代假面舞新的內涵,也促進假面舞的傳播。
慶尚北道的首府安東市自1997年開始每年舉辦安東國際假面舞節。自古安東這個地方便是貴族聚集之地,所以很好地傳承了假面舞。演員們豐富的肢體表演讓即使不懂韓文的外國人也能融入。
在首爾,有一群業餘的面具舞團隊仍在堅持他們對傳統舞蹈的熱愛。他們大多數都是30多歲的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空聚在一起練習。雖然說是業餘愛好者,但他們參加了很多國內外舞蹈節的表演,靠著自己的努力向世界宣揚韓國假面舞藝術。
另外,韓國文化體育與旅遊部門經常舉辦多項活動,努力把傳統舞蹈帶上現代的舞臺,讓年輕人更加了解民間文化。
今年11月初,韓國文化教育振興院在景福宮組織50名孩子表演了一場假面舞。考慮到孩子們可能會覺得傳統舞蹈無聊枯燥,老師們特意挑選了形式比較自由的假面舞,讓孩子們戴著面具,在現代樂器的伴奏下快樂地跳舞。舞蹈團的老師說:“我們想讓孩子把跳傳統舞當成一場遊戲一樣玩,激發他們對傳統舞蹈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