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今年,極端高溫乾旱使世界多地河流與湖泊水位下降,水下的古城遺址、珍貴文物乃至軍艦殘骸和人類屍骨都隨裸露的河床一起重見天日。借助這些殘破不全的珍貴文物,歲月洪流裡的失落文明重回人們的視野。
近日,美國最大水庫米德湖的水位降至歷史最低,乾涸的湖床裸露著沉船、沾滿泥巴的泳鏡等。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350年間,位於今天伊拉克境內的美索不達米亞土地上的米坦尼王國一直以神秘著稱,關於其史料記載極度匱乏。該王國的古城紮赫庫卻因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政府修建的摩蘇爾大壩,而被徹底淹沒在水中。今年年初以來,隨著底格裡斯河水位下降,紮赫庫再度浮出水面,這段失落的文明有望重現光芒。
隨著意大利台伯河水位下降,羅馬皇帝尼祿時期(公元54年—公元68年)建造的 “尼祿之橋”露出水面。這座橋是為了方便尼祿前往聖彼得廣場以及賈尼科洛山附近的花園,此外“尼祿之橋”還可能具有兩個關鍵功能:一是作為凱旋的軍隊在返回羅馬時穿越台伯河的過境點,讓市民和元老院議員見證他們的英姿;二是讓那些臭名昭著的死囚犯在此遊街示眾。
在所有水下遺跡中,古建築群最為壯觀,也最具觀賞與考古價值。今夏,在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自治區,乾旱使原本被淹沒在水下的古羅馬軍營和一個村莊現身利馬河畔。這片名為阿奎斯·奎爾昆尼斯的軍營建築群由古羅馬人建於公元75年,因壯觀的城市輪廓和內部豐富的設施場所而被當地人稱為“城市”。透過“城市”,我們得以想像古羅馬士兵井然有序的軍營生活。其舊址外觀雖簡陋,但空間佈局整齊有致,建有糧倉、教堂、醫院、可容納數百士兵的軍營以及溫泉浴場。1949年,當地修建水庫,軍營沒入河底。從1992年開始被淹沒在水下30年的阿塞雷多村重見天日後,建築外觀、街道形狀以及農田的位置依舊清晰可辨。
水下遺跡現身只是一時的,當水位上漲後,它們又將沉寂水底。因此,考古學家們需要與時間和水位賽跑。為了趕在紮赫庫被淹沒之前盡可能挖掘遺址信息,德國弗賴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的考古學家們爭分奪秒作業。在考古過程中,為了防止古遺址受水侵蝕,研究人員用塑料防水布嚴實地包裹住了這片廢墟。此次考古成果豐碩,考古團隊挖掘出5個陶罐,其中儲藏有100多塊可能來自中亞述時期的楔形文字板。專家稱,這些楔形文字板由未燒制的黏土製成,卻在水下保存數十年不被破壞,堪稱奇跡。而楔形文字板上的內容仍待研究,專家也希望能通過它發掘出紮赫庫在遭遇毀滅性地震後的命運。目前,所有出土的古城文物都已被伊拉克杜霍克博物館收藏。
8月中旬,公元前5000年的西班牙“瓜達爾佩拉爾石墓”巨石陣露出水面,當地旅遊從業者直呼“石陣旅遊要火起來了”,當地歷史和旅遊協會更是主張將巨石陣轉移到博物館中或其他地方。對於那些無法轉移的遺跡,科學家正在創建其3D模型。不過,水下遺跡的“曇花一現”昭示著地球氣候的惡化與不定。專家認為,遺跡與文物經歷浮現與淹沒的反復過程,將受到嚴重損壞,可以說,“重見天日”實際上加速了文物消亡的進程。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水下遺跡,是考古學界的一道棘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