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1997

印尼傳統武術有近千個流派

来源:亞洲文旅網    发布时间:2022-08-16

【亞洲文旅網訊】印度尼西亞號稱“千島之國”,這裏有一項深受當地人喜愛的傳統武術項目——班卡西拉,已經在眾多的島嶼間流傳上千年。據說,班卡西拉有著林林總總近千個不同的流派,簡直比當地的島還多。

優美動作背後暗藏殺招

班卡西拉其實是兩個詞,“班卡”意為“優美的藝術”,而“西拉”指的是“戰鬥的技巧”。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力與美相結合、表演與實戰兼容的技藝。實際上,班卡西拉不僅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武術,更是一種文化象征。在當地人的婚禮、豐收節慶等一些聚會或重要大型活動中,經常能夠看到班卡西拉表演。伴隨著東南亞風情的音樂,班卡西拉的表演者們身穿民族服裝,或單人、或雙人、或團隊“翩翩起舞”,具有很高的觀賞與娛樂性。其實,這種看似舞蹈的表演有其欺騙性,優美的動作背後或許就暗藏殺招。班卡西拉競技的一方面體現在賽場上。近些年來,班卡西拉多次作為表演項目出現在亞運會的賽場上。而在2018年的雅加達亞運會上,班卡西拉則是作為正式比賽項目,吸引眾多選手前來參賽。印度尼西亞作為東道主兼班卡西拉的發源地,幾乎囊括了全部金牌。平時,當地還會舉辦類似拳擊擂臺賽的班卡西拉比賽,很受民眾歡迎。

在動作上,班卡西拉有點類似中華武術中的形意拳,其武術套路有不少模仿虎、猴、蛇、鷹等各種動物的動作。在招數上,班卡西拉也有類似泰拳的一些特點,突出了短、狠、快的特性,不僅拳腳,肘、膝等身體很多部位都可以發動攻擊,這一點與當地人普遍相對瘦小的身材相搭配,容易發揮其優勢。據介紹,練班卡西拉的人可以分為新手、中階、高階和戰士四個等級。前兩個等級,主要以學習基本動作和強身健體為主;到了高階才開始學習一些具有攻擊性的招數;只有到了戰士這個等級才會得到師傅傳授真正的絕招。

但真正的班卡西拉大師絕不是好勇鬥狠之輩,而是身心兼修的高人。在班卡西拉的曆史傳承中,既有中華文明的影子,又深受印度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影響,講究的是身體和精神兩方面同時練習,內外兼修。對當地人來說,班卡西拉雖然包含不少攻擊技巧,但它更主要的是告訴人們如何在身心兩方面自我控制,從而教導人們如何與他人和大自然保持良好和諧的關系。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班卡西拉與印度尼西亞的曆史發展進程也密切相關。古時候,精通班卡西拉的高手在鄉村備受尊崇,常被推舉為氏族的首領。根據考古發現,早在6世紀,當地就有人用班卡西拉對士兵進行有組織的戰鬥訓練。曆史上,班卡西拉的源頭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盛行於7世紀。如今,班卡西拉在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以及文萊等國十分盛行,這項運動也逐漸成為印度尼西亞和周邊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符號之一。作為一脈相承傳下來的瑰寶,班卡西拉的歸屬問題還曾引起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之間的一番爭執,雙方都認為自己的班卡西拉才是正宗。

不過,古時候的班卡西拉流派眾多,據說有近千家,風格也是多種多樣,而且多是以各自島嶼的名字命名的。直到1948年,印度尼西亞在梭羅成立了統一的班卡西拉武術協會,並將這些武術流派和技巧統一命名為班卡西拉。到了1973年,許多流派實現了俱樂部化,相互之間經常進行一些比賽和交流活動。一些班卡西拉俱樂部和團體還經常出國表演,促進了這項運動的國際化。據說在一些國家,班卡西拉受“粉絲”歡迎的程度甚至超過了跆拳道。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班卡西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影中的班卡西拉

自古以來,有不少詩人曾經贊頌班卡西拉。當代印度尼西亞著名詩人倫德拉就曾經在一首詩中這樣描述修煉班卡西拉的感受:“陽光是我的意識,大地是我的堅韌,遠山是我的勇氣……”字裏行間,體現出這項運動中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狀態。

2012年印度尼西亞拍攝的動作電影《突襲》中,精彩的格鬥場景就展現了大量的班卡西拉格鬥術。在班卡西拉中,還會用到一些比較短小的武器,比如短劍、棍子等,其中最有名的一種武器是一種類似狼爪的“爪刀”,也稱“爪子刀”。古時候,戰場上使用的爪刀都比較大,後來逐漸變得越來越小巧,可以折疊起來並有一個圓環可以套在手指上。如今,這種爪刀因其便攜和殺傷力強成為一些國家特種兵的武器。又因其短小精悍,適合近身肉搏,不少電影中用爪刀作為道具拍攝出精彩的打鬥橋段,比如《颶風營救》《孤膽特工》等。在電影《戰狼》中,演員也曾經使用爪刀作為格鬥武器。

cdaee8c0bbfa7fea426680ce7ec5761du5_副本.jpg

紫荊1997
东方诗意生活大会
美味廚十三 老壇酸菜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