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藏醫藥、藏香非遺發展歷程:
·2006年,藏醫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8年,藏香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2018年,“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藏傳佛教經文裏記載,好的藏香點起來可以得到菩薩的護佑。
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語錄雲:“香味彌漫三千大千世界,藥香合和的淨水來沐浴;如意積雲於空降甘露,一切污垢穢物皆淨化。”意為,一切污垢穢物都可由藏香的芳香淨化。
藏香因其古老、傳統、天然的配方,而流芳世間。每一縷緩緩升空的輕煙仿佛在訴說著藏香不為人知的秘密,每一間藏香作坊都有著古老的傳奇故事。
尼木藏香
在西藏,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尼木縣吞巴鄉,是遠近聞名的藏香發源地。在吞巴鄉有近一半的農牧民家庭專門製作藏香,藏香的年收入占到全鄉生產總值的近20%。這裏的人們的藏香製作技藝都是祖祖輩輩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在吞巴鄉境內的吞巴河常年奔騰不息,由雪水、山泉匯成的河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雅魯藏布江。在吞巴河沿岸,隱秘的樹林中以水為天然動力的水車在“哐當哐當”不間歇的勞作,流水聲與水車勞作時的聲音相互交織,形成一曲動聽的交響曲。這便是生產藏香用來磨制藏香原材料柏樹樹幹的水磨,這些水磨沿河流自然曲線分佈,構成一道亮麗景觀,兩百多部水車伴隨著奔騰不息的河水在日夜不停的勞作。
傳說,水磨是1300年前,由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紮發明的,吞彌·桑布紮出生在吞巴鄉一個叫“魯熱”的地方。當年松贊幹布派吞彌·桑布紮去印度學習梵文,在印度學習期間,他學會了印度的制香技術,回到故鄉後,他看到家鄉能耕種的土地很少,便創新了印度的制香技術,發明了用水磨製作藏香並將技藝傳授給村民們。由於藏香最開始的功能主要用於供佛,在製作貢品的過程中是不能殺生的,殺生了原材料就不乾淨了,而水磨會影響吞巴河裏生物的生長,這樣做出來的藏香不好。傳說吞彌·桑布紮當年為解決這個難題,在吞巴河和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立下咒碑:阻止江河魚類進入此河。所以至今吞巴河裏無任何魚類,這也成為西藏唯一一條沒有魚類的河。
藏香產業的發展已成為吞巴鄉今天的支柱產業,在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藏香製作工藝要求:聖潔、虔誠、細緻的手工工藝。
藏香乃聖潔之物,做藏香前,人們通常會沐浴、拜佛、念經,並去除心中雜念,全神貫注做香。
傳統的藏香原材料繁多,一般是以柏樹樹幹為主料,再以藏紅花、麝香、檀香、紅景天、沉香、豆蔻、冰片、琥珀、佛手參等幾十種名貴藏藥及天然香料,按嚴格的比例配方搓揉而成,其中不合任何化學成分。
一般製作藏香的步驟大致如下:
首先將去皮的柏樹段磨成粉末狀,通常磨的時候需要加入水避免柏樹沫隨風飄散。尼木藏香是利用水的能量帶動水車的曲軸木杵不停地轉動將柏樹幹磨成細粉。
其次,將磨好的粉末狀的柏樹幹、水與按比例調配的各種藏藥材和純天然香料揉搓成“香泥”,讓其充分融合。
接下來是成型階段,將“香泥”放入有孔的牛角裏,用手將其擠壓成一根根藏香。靜心、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將香泥擠成粗細均勻、筆直的藏香。
製作藏香的最後一步是陰乾,要使擠出成型的藏香乾燥,一般需要七到十天,然後將成型的藏香包裝成捆,藏香也就製作完畢。
藏香的使用
清晨,每個藏族人家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點燃一支藏香,輕煙在空中飄散,芳香彌漫了整個房間,污濁的空氣也隨之被排了出去,藏族人家開始一天新的生活。
在西藏,藏族信仰藏傳佛教,點香供佛,以求能得到菩薩的慈悲;修行者在修行時點一支藏香,認為藏香是人與佛的媒介;不信教的人點藏香,藏香天然的芬芳讓人心曠神怡,精神飽滿。
無論你走進西藏哪座寺院,除了能感受到藏傳佛教厚重的歷史文化,寺院裏不可言說的酥油味和夾雜著各種藏藥材散發的味道,越發讓寺院顯得沖秘與莊嚴。藏香不僅用於佛事活動中,人們用它朝聖拜佛,驅鬼避邪;藏香作為藏醫藥的一個分支,還具有殺滅細菌、清潔空氣、驅除污濁之氣、預防感冒、增強睡眠等獨特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