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11日上午,北京地鐵2號線西直門站人流如織。在列車駛出月臺後,許多乘客發現,列車停靠的“背景板”有了新變化——月臺兩側的壁畫色彩明麗,在燈光投射下煥然一新。
從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地鐵公司”)獲悉,經過四年的前期研究、安全檢查和修繕施工,北京地鐵2號線西直門站、東四十條站和建國門站的壁畫修復完畢,六幅修復一新的壁畫於近日正式和乘客見面。
修復工作參照文物保護修繕方式
位於西直門站的《大江東去圖》和《燕山長城圖》,東四十條站的《華夏雄風》和《走向世界》,建國門站的《中國天文史》和《四大發明》創作於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地鐵史上第一批公共壁畫。
西直門站壁畫《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是在高麗紙上創作的國畫,兩幅壁畫的長度各約為70米,使用了環氧樹脂特殊的裝裱方法;建國門站壁畫《中國天文史》和《四大發明》都屬於陶瓷壁畫。《中國天文史》由3000塊彩色陶瓷組成,《四大發明》則使用了共8000塊150×150毫米的釉面陶瓷拼出全圖;東四十條地鐵站壁畫《華夏雄風》為長62米,高3米的大型陶板畫,《走向世界》長70米,高2.99米,用陶瓷鑲嵌而成。
近年來,這六幅壁畫普遍出現老化、破損等狀況。為更好保護公共壁畫藝術的重要作品,北京地鐵公司自2017年開始著手研究修復工作。在對西直門、東四十條、建國門三座車站的壁畫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後,發現這三座車站的六幅壁畫表面呈現色澤暗黃,畫面鬆動脫落,情況比較嚴重的甚至出現了缺失。
為還原壁畫本身所具有的歷史背景特殊性和文化體現,北京地鐵公司先後拜訪了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和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部的專家學者,參照文保界的修繕方式開展工作。
2019年9月,壁畫修繕工作正式啟動。在對壁畫進行空鼓檢測、缺失勘察、清洗還原等統籌策劃,並經多次設計研討及安全評估後,三座車站的壁畫開始清洗修繕。
據介紹,西直門站壁畫的修繕過程主要分為四步,第一步要充分理解壁畫的燒制工藝,保證材料及燒制工藝與原壁畫一致再進行樣品燒制;第二步要在保證修復部分的圖形及色澤與原有部分渾然一體的情況下進行缺失部分補意;第三步是依照補意資料進行基板臨摹後進行燒制,同一片壁畫需要燒制幾組,選擇最優組進行安裝;第四步是將新燒制的壁畫到現場與安裝區域比對,如有差異需重新進行燒制,直到符合要求為止。
壁畫修復完成後,工作人員運用納米超微顆粒清洗技術在其表面噴塗一層納米保護薄膜,對壁畫做到最大化保護並起到清潔效果,同時也能延長壁畫壽命。
為乘客提供更好出行環境
在西直門站站廳內,北京地鐵2號線西直門站副站區長梅松介紹,由於壁畫在地鐵軌行區域內,需要在結束運營後至次日運營前的3個半小時內施工,同時還要與地鐵的設備檢修穿插進行,因此對施工人員的技能和團隊相互配合協作能力提出了挑戰。
他談到,每日進場施工前,施工人員需進行掃碼、測溫、登記等檢查環節。在施工完畢後,西直門站的工作人員會再次對壁畫修復現場進行巡視檢查,確保壁畫無脫落情況,保證次日地鐵運營無安全隱患。
亞恒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趙勝亮介紹,在北京地鐵2號線西直門站的壁畫修復工程中,約有20人進行現場施工,後方的製作團隊在50人左右。白天由製作團隊趕制瓷片,晚間工人進場將其粘貼上牆。
補足壁畫的缺失部分是修繕過程中的一大難點。比如,在建國門的《四大發明》施工到泥活字印刷部分時,由於該部分缺失瓷片嚴重,創作時的原稿也不甚詳盡,只能根據現有部分比對尋找缺失部分的內容。在耗時近半年查詢上千套有關資料後,發現壁畫上的文章出自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孝經》中的一篇,工作小組立即對這篇文章進行了詳細瞭解,終於將缺失部分進行補足。
壁畫修復後完善了車站的文化設施,也提升了車站的文化氛圍,同時為乘客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環境。
北京地鐵2號線西直門站站務員閆潤伍談到,2號線在北京地鐵中歷史較久,各類設施也相對陳舊。車站不時收到乘客回饋,希望西直門站的站廳能做得更美觀。現在站廳兩側的壁畫修復好了,壁燈打到畫上,人們沉浸其中時有種“金碧輝煌”的感覺,從視覺上帶給了乘客更加新穎、舒適的體驗。
據介紹,下一步北京地鐵公司將繼續開發利用車站文化用房、乘客服務中心等做好文化展示,同步推出具有北京地鐵特色並深受乘客喜愛的文創產品。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活動,滿足乘客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功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