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應該有精神的,精神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支柱。有了精神,人生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就有了奮鬥的希望,就有了美好的願景。
代霞梅就是一位有精神的人,一位精神飽滿、樂觀向上、百折不饒,勇於創新的川劇巾幗英傑。
代霞梅歐洲演出變臉
自十八歲在鄉村川劇團出道,二十餘載春夏秋冬,代霞梅先是在梨園天地單打獨鬥,傳承川劇,不屈不饒,向命運抗爭;後來舉旗立團,招兵買馬,租場演戲,弘揚國粹,成百家班主。
羊年冬月的一個周末,記者在成都川劇“窩子”悅來茶館斜對面的春熙坊川劇園,采訪霞梅,對話班主,木桌木椅,清茶一杯,聊川劇,話人生。
百家班與歐洲演員同臺獻藝
投身梨園 無怨無悔
也許,代霞梅投身梨園是一種偶然,但偶然中卻有著必然因素。代霞梅1967年出生於四川遂寧南江區,當時正值“文革”時期,國家經濟蕭條,民眾生活艱辛。遂寧南江區屬丘陵地區,地多田少,大米出產較少,代霞梅家裏四姊妹,霞梅是老二,上有父母和爺爺奶奶,八口之家,困難可想而知。
代霞梅與歐洲川劇戲迷合影
霞梅家在南江區的場口邊上,偶爾能在街上看到下鄉演出的川戲。14歲時,讀初一的代霞梅遇到遂寧蓮花公社川劇團到南江區鄉場上招演員,活潑靈氣的小霞梅也去湊熱鬧。她看到川劇演員化妝很漂亮,唱腔很美,鑼鼓好聽,戲很好看,於是就報名應考。
霞梅說,首先是考嗓子,看你發音准不准,是不是“左嗓子”。當時霞梅很瘦,體重只有七八十斤。但面試老師見她模樣乖巧,很有靈氣,覺得可塑性強,有發展前途,便錄取了。
川劇走出國門
在公社川劇團,先是練功、練嗓子、練腿功、練腰功,很苦、很痛、很累,尤其是練腰功上夾板,很痛苦。有時都想打退堂鼓了,但想到家裏姊妹多、很窮,在劇團裏多少有口飯吃,故還是咬牙堅持下去。早上六點起床練功,早飯後到河邊去練嗓,練川劇的發音,一直練到晚上八點。雖然很累很苦,但打下的童子功紮實基礎,對霞梅可謂終身受益。
川劇
在川劇團,從師父那裏學到了許多川劇知識。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曆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彈戲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這五個種類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年,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川劇折子下遊庵
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戲劇之鄉。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常見於舞臺的劇目就有數百,唱、做、念、打齊全,妙語幽默連篇,器樂幫腔烘托, “變臉”“噴火”“水袖”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霞梅品了一口蓋碗茶,不無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川劇《別窯》
四個春夏秋冬,四年梨園學藝;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八滿冠始登臺。十八歲的小霞梅已經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師傅說,你可以上臺飾演角色了。記得當時出演的川劇折子戲是《孫玉嬌》,母女相依為命,靠養雞、賣雞蛋為生。霞梅演女兒孫玉嬌。也許是出生農家,有生活基礎,角色表演准確到位,演出效果非常之好,當然獲得滿堂喝彩。劇團老師高興地說:“你學得出來!”
初次登臺成功,增加了霞梅的信心,從而堅定了她一生從事川劇事業的信念。
傳承國粹 百折不撓
代霞梅在公社川劇團當了5年演員,各種角色都演過,大幕戲、折子戲、文戲、武戲,變臉、戲歌、小品等,排練過、表演過、成功過、開心過。但隨著時代變遷,經濟複蘇,人們的娛樂形式多樣化,電影、電視劇、歌舞等通過電視機到達山鄉,使公社乃至縣川劇團的觀眾越來越少,劇團難以為繼,不少劇團陸續解散,演員退職回家自謀職業。
真可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霞梅在公社川劇團浸潤了十載寒暑,有淚水,也有歡笑,面對現實,也只好離開劇團,獨闖天涯。
川劇《勸夫》
1990年,代霞梅只身來到成都,在草臺班子表演川劇,以微博薪水維持生計。十四從藝,十載荏苒;出了唱戲,別無它技。為了生存,1992年她開始在成都九眼橋擺香煙攤子,擺公用電話,白天守攤,晚上到茶鋪裏唱川戲,有時為百姓的紅白喜事唱堂會,生活艱辛,勉強度日。唯有川劇給自己帶來了歡樂,帶來了生活的勇氣。只要有地方能唱川戲,霞梅就有了生存的原動力。
霞梅告訴記者,記得是2007年農曆冬月,成都已經比較寒冷。當時接到一位朋友的邀請到龍泉山上的共河鎮做“死人吹吹”,就是為農村的“白喜事”唱堂會,表演川劇。霞梅和愛人一道,帶上道具、川劇行頭,騎上摩托車,冒著飛揚的雪花,從成都市區趕到龍泉山頂的一戶農家,表演節目。霞梅表演的是川劇變臉、四川方言中江表妹;她愛人表演的是川劇吐火、魔術。當晚節目較多,主人將川劇絕活變臉、吐火安排為壓軸戲,以為漸入疲倦狀態的“打喪夥”親友提神。這可苦了霞梅兩口子,演出結束已經是深夜11點過,只有“麻起膽子”匆忙下山。出得門來,山裏漆黑一片,飛揚的雪花好像越下越歡,兩口子卻愁眉苦臉,但心裏有一個信念,哪怕下刀,也要回家。
川劇《滾燈》
諺語道:欲速則不達。不巧,半山路上前輪被釘子紮了一個眼,車子不能騎了。兩口子只有推起摩托車朝前走,天黑、雪大、寒冷,還真是令人害怕。也許是因為霞梅兩口子平時與人為善,心誠石頭也要開花,走了幾公裏路後終於發現離公路不遠處有戶人家,於是在這家農戶的屋簷下躲過了雨雪,待天亮推車找到一家修車店補好車胎,終於回到市區家裏。
記者問霞梅為啥要去冒險唱堂會,她說一是為了生存,一是為了川劇傳承。不管讀者信不信,反正記者深信不疑。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代霞梅始終相信,身懷絕技,不怕找不到飯吃。在省城成都拳打腳踢、左沖右闖八載寒暑,生活這個嚴厲的女主人告訴霞梅,老是當“丘兒”是沒有出息的,只有自己當老板,哪怕是個小老板,才會有“出頭”之日。2000年,代霞梅舉旗立班、招兵買馬,成立了“振興川劇團”。說是草臺班子,其實演員個個都是梨園弟子,從小在川劇團學藝、成長,後因劇團解散,才流落茶鋪、堂會,憑一技之長,找口飯吃。現在代霞梅舉旗立班,大家抱團取暖,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川劇《吐火》
成華區文化局社文科張科長告訴記者,代霞梅的川劇團始建於2000年,位於雙林社區內成華區雕塑公園西南角,由四川各地解散的專業川劇團演員和退休川劇演員組成,共30人,是目前成都市僅存的四家民間川劇班社之一。劇團演出節目正規,演員功底深厚專業,堅持每天演出長達12年,形成了固定的觀眾群,深受群眾喜愛。2013年“振興川劇團”更名為“百家班川劇團”,因演員來自四川四面八方,為國為民、為百姓演出,弘揚川劇、百年有繼,故取此名。
川劇,曾經是川人最喜歡的民間藝術,也是四川最響亮的明片之一。最火紅時,全省每個縣都有專業的川劇團,甚至連鄉、村都有走鄉串戶的民間藝人。其中的名角,不亞於今天的天皇巨星,走到哪裏都有一大堆粉絲。五六十年代,川劇團到鄉裏演出,提前兩天便傳遍全鄉,到了那一天,不長的街道上是人山人海,劇場裏,更是人擠人,人挨人,就像過年一樣熱鬧。但是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娛樂興趣的轉移,川劇團漸漸沒落,不僅縣市專業團早已解散,就連省市川劇院的日子也不好過。曾經的專業演員,不得不放下身架,遊走於鄉野,尋找最廉價的場子,為退休老年觀眾演出。
十餘年來,百家班川劇團演出了數萬場川劇傳統折子戲,憑借演出的精彩和低廉的票價,每天固定觀眾多達200餘人,吸引了許多老成都川劇戲迷,甚至還有多家旅行社經常帶來歐洲、美國、日本的遊客慕名前來聽川戲、看變臉、觀吐火,使雙林社區成為了蓉城為數不多的本土文化縮影地。
代霞梅演變臉
尾聲
弘揚川劇,海外揚眉。為慶祝中斯(斯洛文尼亞)、中克(克羅地亞)建交20周年,應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首都)大學孔子學院和薩格勒布(克羅地亞首都)大學孔子學院邀請,成都市成華區民間藝人於2012年5月7日至19日圓滿完成了赴東歐文化交流演出任務。
這次文化交流演出活動,由成華區民間藝人帶去了具有濃鬱成都特色的川劇絕活、蜀派古琴、峨眉茶道表演等精彩節目,在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意大利三個國家的5個城市進行了9場交流演出。整個演出活動在當地受到熱烈歡迎,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盧布爾雅那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和各地市政要員連呼“震撼!”外國觀眾對川劇變臉和茶藝表演更饒有興趣,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讓成華團的節目每場都進行了返場演出,很多觀眾都走上後臺與演員進行交流,並參觀演員們精美的川劇服裝和川劇臉譜,拿著長嘴茶壺試試怎麼倒茶,他們說“原來成都的茶是這麼喝的,太有意思了,四川文化太精彩了!”當地主流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對此次文化交流活動進行了重點報道。
代霞梅(右一)表演變臉
代霞梅告訴記者,百家班川劇團赴東歐演出精心挑選了《變臉》《吐火》《別洞觀景》三個節目,霞梅主演的《變臉》共計演出了九場,幾乎每場都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川劇沖出盆地,走出國門,走向歐洲,展示中國西部地區地方戲劇的風采,百家班川劇團可謂功不可沒。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已經有400多年曆史。代霞梅作為川劇傳承人,在當今文化娛樂多元化的背景下,曆盡艱辛,傳承國粹,百折不饒,癡心不改,真是難能可貴。
記者由衷:代霞梅與百家班,國粹川劇傳承人,謝謝你們!
【記者手記】
記者以為,在成都,草根川劇團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然而,與東北“二人轉”等地方戲曲相比,草根川劇團還可以謀求更大的發展。其實,草根川劇團完全可以打開思路,借鑒二人轉的發展模式,以便走得更遠。一是形成聯盟整合資源。成都城區雖然有四家草根劇團,但幾乎都是單打獨鬥,各自為政,並沒有發揮各自的優勢,更沒有形成合力。如果草根劇團成立同盟,整合演員、場地、資金、曲藝等資源,形成共同發展的合力,可以一起把國粹演出的蛋糕做大。
二是創新演出形式,培養觀眾群。草根川劇團演出多為傳統折子戲,雖然展現了川劇原生態,但並不能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草根劇團可以憑借其“輕騎兵”的優勢,編排時尚、符合潮流的川劇小品演出,加入現代審美元素,吸引年輕觀眾;也可充分利用自身社區文化特色,加強互動性、娛樂性,培養自己的觀眾群。
川劇折子戲
三是培養川劇新偶像。一說到東北“二人轉”,人們就會想到趙本山。作為領軍人物,同樣從草根劇團裏走出來的趙本山,已經成為二人轉的一面旗幟。而川劇恰恰缺少一位像趙本山這樣的草根偶像。雖然省、市川劇院從草根劇團裏也吸納了一些優秀的川劇演員,但由於草根劇團的演員流動性大,優秀的演員無法脫穎而出,川劇新偶像誕生的難度也無形中加大,培養優秀川劇演員已成為草根劇團的當務之急。
四是排演大戲,增加演出含金量。草根川劇團選擇演出傳統戲和折子戲既省時間,也少風險,但只有編演原創大幕劇,才能支撐劇團長久發展。記者了解到德陽金橋川劇團便開創了一種新的生存模式,德陽金橋川劇團與三星堆博物館合作,以三星堆文化為背景打造大型情景川劇《青銅魂》,使川劇團與博物館相互借勢、交相輝映,讓草根劇團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與國粹黃金握手,川劇就一定能得到完美傳承。
春熙劇場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相信代霞梅與她的百家班一定有信心、有能力將川劇國粹不斷傳承下去!
基秉 紅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