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旅網訊】“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祭灶王、掃塵土、剪春花、貼春聯……熟悉的小年習俗,你還記得嗎?明天就是小年了,小年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也叫灶王節。過了小年就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大家開始“忙年”,買年貨、祭灶王、貼春聯、掃塵土,完全進入了“春節時間”,大家開始迎接火紅的中國年。
小年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日期,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南京則是把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小年,雲南一些地方把正月十六作為小年,北方和西南部分少數民族把除夕作為小年,江浙滬地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晚都稱為小年。
相傳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指當官的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老百姓是臘月二十四,漁民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北方在古代是政治中心,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為臘月二十四;在鄱陽湖等水邊的居民,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無論是哪天過小年,全國人民辭舊迎新、喜喜洋洋的心情是一樣的。那麼小年大家都吃什麼傳統美食呢,明天小年,年味兒到嘴邊,吃這8種傳統美食,寓意吉慶“年年高”,下麵一起看看吧,記得和家人一起吃哦。
一、餃子
小年兒這天,大部分地區要吃餃子,北方人無論是冬至還是小年,還是大年三十兒都要吃餃子。小年吃餃子有給灶王爺送行之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北方春節的餃子,大多是提前包好的凍餃子,以白菜豬肉與酸菜豬肉最為流行,一是白菜營養豐富,二是取白菜諧音“百財”的寓意,祝願新的一年財源廣進。
二、灶糖(麻糖)
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吃灶糖,吃起來粘粘的,拿起來卻不粘手,後來知道是用麥芽糖做成的。據民間傳說,灶王爺這天要上去彙報這家人的善惡,為了讓灶王爺說些甜言蜜語,人們便敬獻灶糖,用灶糖糊住灶王爺的嘴。北方叫灶糖,南方叫麻糖,兩者稍有區別。麻糖多了糯米、芝麻,甜而不膩,薄若蟬翼的特點,營養豐富。
三、粘糕(年糕)
年糕有“年年高”的美好寓意,在山東以及北方地區,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小年這天,家家戶戶蒸年糕吃,意思為了粘住灶王的嘴,讓他給說好話,不說壞話。粘糕用黏米、黃米、江米等原料,包上紅棗、紅豆沙等餡料,入口筋道軟糯,蘸上白糖尤為好吃,粘糕也叫年糕,有“年年高”的吉慶寓意。
四、殺年豬
到了小年,很多地方要殺豬,犒勞家人一年的辛勤勞動,迎接春節的到來。記得小時候,在黑龍江老家的時候,姥爺和舅舅們每到小年就會殺豬,豬血蒸熟拌上調料和蒜苗,是一道百吃不厭的美味。豬內臟和豬下水成了過年的下酒菜,豬肉被分割兩半,成了過年大餐裏的炸酥肉、肉丸子、扣肉等美食。每次小年殺年豬的時候,過年就開始了,殺年豬後大夥第一頓吃最好的肉,吃個夠,一頓就解饞了。
五、火燒
雖然北方大部分人吃餃子,但吃火燒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一天很多人會買來現成的火燒,或者自己在家做,牛肉火燒、驢肉火燒、豬肉火燒,主料除了鮮肉剩下以大蔥、花椒為主要調料,外皮酥脆、鮮香美味。火燒寓意著來年紅紅火火,大家一般都會選擇在小年這天吃火燒,逐漸地形成了一個小年吃火燒的習俗。
六、糖瓜
糖瓜跟灶糖差不多,灶糖是長條狀的,拉成圓形的就是糖瓜。主要用麥芽糖製成,遇熱易軟化,冬天在戶外,糖瓜凝固得很結實,吃起來酥脆香甜。糖瓜裏面是中空的,外形像甜瓜,賣的時候稱重量賣。製作糖瓜的本意,也是為了給在灶王吃了之後,讓他說點好話,多說好事情。
七、米餅
米餅用糯米粉為主要原料製作,配上芝麻、花生、白糖,放入模具打成圓餅形,經過高溫蒸熟,吃起來筋道軟糯香甜,別有風味。米餅外形是圓的,有“團團圓圓”之意,在廣西武宣等地,民間多在小年這天製作和食用米餅。
八、年粽
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過小年吃“年粽”,“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粽子不一樣,年粽包餡——綠豆和豬肉,外皮是糯米,大小不一,外形別致,有圓形、扁形、有大、有小,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來源今日頭條)